“双抢”时节,在广西河池宜州丘陵间的稻田里,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,田埂上还有一群手持量器的身影——宜州区农机中心技术员们正开展机收损失监测,一场“颗粒归仓”的保卫战打响了。
在安马乡的试点稻田里,技术员蹲在收割机旁,将散落的谷粒小心翼翼地收进样品袋?!把〉愕糜写硇?,田边有树有沟就得多测几个点补误差。”他边说边标注采样位置。技术人员对割台、脱粒装置、清选系统及收割后的田垄等有可能漏粮处进行“地毯式”排查,数据经三次复核后录入系统。
“今年安马乡早稻平均亩产约460公斤,若损失率降1个百分点,这片200多亩的稻田就能多收700公斤稻谷。按宜州今年早稻种植的14.12万亩来计算,节约的粮食是相当可观的?!奔际踉彼懔吮收恕?/p>
为破解难题,宜州区农机中心打出“组合拳”:推广以小型灵活收割机适配山地,改装脱粒滚筒降低夹带损失;组织机手培训,演示如何根据稻谷湿度调整割茬高度?!跋衷谥缆憧苌俚袅?,一亩稻田还能多收5公斤呢!”机手李师傅说。
如今,宜州机收损失率较去年下降0.2个百分点。在宜州这片丘陵稻区,农机让地里的稻谷颗粒归仓,让“藏粮于技”的实践在田垄间结出硕果。
农机技术人员在监测点收集散落的稻谷
宜州区农机中心农机技术人员在开展水稻机收损监测